近刷牙时发现牙龈出血?咬苹果时留下血印?这些看似平常的小症状,可能是牙周病发出的警报。作为口腔健康的"隐形",我国35岁以上人群牙周病患病率高达85%,但真正重视的人却不多。今天我们就来这个容易被忽视的口腔问题。
简单来说,牙周病就是牙齿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。就像房子地基被侵蚀,初期可能只是牙龈红肿(牙龈炎),若不及时处理,炎症会向下蔓延牙槽骨,导致牙齿松动甚脱落。很多人误以为"人老掉牙"是自然现象,其实多数是牙周病长期发展的恶果。
1. 刷牙出血:健康的牙龈不应该出血,这是早期的警告信号
2. 持续性口臭:牙菌斑堆积会产生特殊异味,漱口也难以消除
3. 牙龈退缩:牙齿看起来变长,牙根部分暴露
4. 牙齿松动:咬硬物时感觉牙齿"浮起来"
5. 牙齿移位:原本整齐的牙齿出现缝隙
值得注意的是,牙周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疼痛,等感觉到不适时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。门诊中常见患者因"突然牙疼"就医,检查发现其实已悄悄发展多年。
• 刷牙草草了事:每次刷牙不足2分钟,遗漏牙缝和牙龈边缘
• 从不用牙线:40%的牙菌斑藏在牙刷够不着的地方
• 吸烟:尼古丁会掩盖牙龈出血症状,延误发现时机
• 不定期洗牙:牙结石就像"水泥",普通刷牙无法清除
• 长期熬夜:免疫力下降会加速牙周组织
步:改良巴氏刷牙法
牙刷斜45度对准牙龈沟,小幅水平颤动,每个区域刷10次左右。别忘了舌苔也要轻轻清洁。
第二步:善用清洁工具
牙线要像"擦皮鞋"那样紧贴牙面上下滑动。牙缝大的人建议用牙间隙刷,水牙线不能替代物理清洁。
第三步:治疗分级
• 轻度:超声波洗牙+抛光
• 中度:龈下刮治(可能需要分次完成)
• 重度:牙周手术配合骨修复
第四步:定期维护
即使治疗后,每3-6个月也需要复查。就像汽车保养,预防永远比维修划算。
洗牙会让牙缝变大?
这是典型误区。牙缝本就是被牙结石填满,清除后暴露出原本问题。就像清理堵塞的下水道,不是清理造成了管道变宽。
治疗会不会很疼?
现在有舒适化治疗选择,表面麻醉或镇静能大幅降低不适感。比起治疗时的暂时不适,长期不治疗的后果更。
孕妇能治疗吗?
孕中期(4-6个月)是相对的治疗期。孕期激素变化会加重牙龈炎症,备孕时就该做口腔检查。
如果实在没时间刷牙,起码做到:餐后清水漱口30秒,用无糖口香糖咀嚼5分钟刺激唾液分泌。出差时可备便携式冲牙器,但记住这只是应急措施。
牙齿是我们使用久的"工具",投资口腔健康就是为生活质量投保。下次发现牙龈出血时,别再用"上火"自我安慰,早检查早干预,才能保住这口"原厂配件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