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牙齿出现小黑点或进食敏感时,很多人会意识到需要做龋齿填充。但面对市面上五花八门的口腔机构,如何选择靠谱的医院成为困扰。今天我们就从机构资质、医生技术、材料选择等方面,龋齿填充那些事儿。
龋齿俗称"虫牙",是细菌侵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。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牙面黑线或轻微敏感,若不及时处理,龋洞会深入牙髓引发剧烈疼痛,甚需要根管治疗。牙医建议:发现牙齿有褐色斑点、冷热敏感或食物嵌塞时,应尽快检查是否需填充治疗。
1. 资质齐全:需持有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,诊疗范围包含牙体牙髓病;
2. 设备完善:标配牙科综合治疗椅、数字化口腔CT等设备;
3. 医生资质: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,具备5年以上临床经验更佳。
*小贴士:可通过卫健委官网查询机构执业信息,或要求查看医生资格证书。
目前主流材料主要有三种:
1. 复合树脂:美观度高,适合前牙修复,价格300-800元/颗;
2. 玻璃:释放氟化物防继发龋,多用于儿童,价格200-500元/颗;
3. 银汞合金(逐渐淘汰):耐磨但影响美观,现多用于后牙隐蔽处。
具体选择需医生根据龋坏位置、程度及患者咬合情况综合判断。
标准操作包含6个步骤:口腔检查→拍片评估→局部麻醉→去腐备洞→消毒填充→抛光调整。单颗牙常规耗时30-40分钟,深龋可能需分次治疗。治疗后2小时内避免进食,24小时内禁用填充侧咀嚼硬物。
1. "不疼就不用补":浅龋往往感,等疼时可能已伤及牙神经;
2. "材料越贵越好":后牙更看重耐磨性,前牙侧重美观度;
3. "补完牙就一劳永逸":填充后仍需每年检查,防止边缘微渗漏。
使用含氟牙膏、每天刷牙2次+牙线清洁;少吃黏性糖分高的食物;每年洗牙1-2次并做口腔检查。对于已填充的牙齿,若发现填充物脱落或边缘发黑,应及时复诊。
后提醒:选择医院时切忌盲目跟风,建议实地考察环境设备,与医生充分沟通方案。维护牙齿健康是一场持久战,早发现、早治疗才是省钱又省心的明智之选。
本文仅作知识科普,具体诊疗需遵循医师指导。如有更多疑问,建议前往当地医院口腔科或正规连锁口腔机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