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美今年28岁,每次拍照都习惯性抿嘴。朋友说她高冷,其实是因为她不敢露齿笑——从小地包天的咬合让她门牙内扣,侧面看下巴显得特别突出。直到上个月做矫正,她才突然明白:"原来正常咬合时,上牙应该包住下牙啊!"
很多人以为地包天就是"下巴太长",其实上称为反颌。正常情况下,上牙会稍微覆盖下牙1-2毫米,而地包天患者正好相反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:
1. 单纯牙齿反颌(牙齿长歪了)
2. 骨性反颌(下颌骨发育过度)
3. 混合型(牙齿和骨骼都有问题)
麻烦的是小时候不明显,青春期下颌突然"疯长",等家长发现时往往已经错过黄金矫正期。
①吃饭特别慢,经常嚼不烂食物
②下门牙比上门牙更突出
③自然闭嘴时下巴肌肉紧张
④侧面看下巴像"月牙"往前翘
⑤常有咀嚼肌酸痛感
门诊中遇到不少成年人,因为长期错误咬合导致关节弹响、偏头痛,甚出现"鞋拔子脸"。其实如果在12岁前干预,很多根本不需要手术。
上周有位妈妈带着16岁儿子来,非要选贵的隐形矫正。检查后发现是骨性问题,其实需要先用功能性矫治器调整颌骨关系。目前主流方案有:
• 儿童期:MRC肌功能矫治器(约8000-15000元)
• 青少年:双期矫正(先扩弓再戴托槽)
• 成年人:隐形矫正/手术联合正畸
特别注意!35岁以上重度骨性反颌患者,单纯戴牙套有限,需要配合正颌手术。但这类在临床上不足10%,别被网上夸张吓到。
谣言1:"等换完牙再矫正"
事实:4-5岁乳牙期发现就要干预,有些只需要戴矫治器3个月
谣言2:"地包天会遗传没办法"
事实:60%的遗传性反颌通过早期干预可避免手术
谣言3:"矫正后牙齿会松动"
事实:正规治疗不会导致牙齿脱落,反而能预防老年牙齿过早松动
32岁的程序员张先生分享:"大学时嫌钢牙套丑没矫正,现在矫正要多花1年时间。难受的不是戴牙套,是每次见客户都被问'你生气了吗'(因为地包天显得严肃)"
值得注意的趋势是,现在40+岁来做矫正的人群增长明显。上周就有位52岁的阿姨,因为反颌导致咀嚼困难才下定决心,她说:"早知道这么简单,二十年前就该来了。"
如果孩子有以下习惯,请立即制止:
• 长期用奶瓶超过2岁
• 喜欢趴着睡觉
• 经常咬上嘴唇
• 用下巴抵着桌子看书
这些不起眼的小动作,都可能成为地包天的诱因。建议每半年带孩子做次牙齿检查,就像定期量身高体重一样简单。
经常有患者抱怨:"怎么问了几家价格差这么多?"其实就像买衣服,普通托槽矫正1.5-3万,隐形矫正3-6万,手术另计。重点要看医生方案是否合理,而不是比较单价。有些机构用吸引顾客,中途再加收各种费用反而更贵。
建议选择有正畸资质的医生面诊,通常首诊检查费200-500元(多数可抵扣治疗费),拍片取模后就能得到报价,避免后期纠纷。